<wbr id="wkwae"><button id="wkwae"></button></wbr><div id="wkwae"><button id="wkwae"></button></div>
<small id="wkwae"><wbr id="wkwae"></wbr></small>
<small id="wkwae"><wbr id="wkwae"></wbr></small><small id="wkwae"><wbr id="wkwae"></wbr></small><div id="wkwae"><wbr id="wkwae"></wbr></div><small id="wkwae"><wbr id="wkwae"></wbr></small><div id="wkwae"><wbr id="wkwae"></wbr></div>
<div id="wkwae"><button id="wkwae"></button></div><wbr id="wkwae"><button id="wkwae"></button></wbr>
 
The integration of IT and communications translation service
 
搜索:
 
設為首頁 企業郵箱  
 
當前位置:首頁 > 新聞中心 > 公司新聞
 
公司新聞
 

學術論文翻譯要點解析

2017-4-20 | 責任編輯:admin | 瀏覽數:3404 | 內容來源:本站編輯發布

學術論文翻譯要點第一條:正式


這大概是最廣受認同的要訣了。年輕學者不論翻譯論文的經驗多寡,都知道要字斟句酌地以正式的文字撰翻譯。不過有些學術圈前輩自認翻譯得很正式,但其實翻譯出來的文字與其說正式,不如說是無用,成為后生晚輩的負面教材。這些學者認為用冗長的英文字一定比短字好,有多音節的字在學術圈里顯得更有份量。但這樣根本不是用語正式,而是自以為是,一定要避免。


有時候選字很簡單,例如縮翻譯一定要避免,本質上縮翻譯就是不正式。另外,口語用的字詞或片語,像是「東西(things)」和「差不多(pretty much)」,是絕對不可出現在正式翻譯里的,「不錯(lived-in)」、「等一下(put off)」等組合型片語也都不適當。較難選擇的是一些正統用法,例如「開始」要用commence或是begin、「顯示」要用demonstrate或是show、「居住」要用reside或是live,這些字在某個用法下能讓論文變得更易懂,但用另一種用法可能反而有反效果。關鍵就在判斷力。選字是一項必備的學術技能。


學術論文翻譯要點第二條:客觀


用字客觀的相反就是用字主觀。用字客觀就能強調出論文的主旨,用字主觀則減損了論文主旨的力道,反而凸顯作者本身。先舉個用字主觀的例子:「我正把籠子的門關上時,不小心碰倒了水盤,水濺了出來!惯@樣的事件若不提及作者可以表達得更清楚:「正關上的門碰倒了水盤,濺出的水弄臟了紀錄!沟诙N翻譯法保留了所有訊息,水濺了出來,而且讀者清楚知道是誰造成的。


使用客觀文字的原因之一是將作者從讀者的思緒抽離。讀者可從論文標題頁知道作者的名字,這樣的信譽就足夠了。用字客觀能將論述提升到更高的層次,讓事實與觀察報導般的論述來主導,依賴的是有條理的思路和情感中立不偏私的解釋。人稱代名詞、個人意見、其他人的引述會破壞這樣的行文,偏離了焦點,讀者就是不想被東一句、西一句出自個人的典故震得頭昏腦脹。


學術論文翻譯要點第三條:精確


精確的學術翻譯可以有好幾種形式,但每一種形式的共通點就是「是什么就說什么」。例如翻譯學術論文時,一定要精確描述研究材料和方法,這么做的好處不只一個。舉個例子:一位化學家辨別出14種化合物,無疑證明了他高超的實驗技巧。但若翻譯成一位化學家的研究成果是找出了一打以上的化合物,讀者就得自己猜。況且「14」翻譯起來又比「一打以上」精簡,啰嗦在學術翻譯里絕不是美德。


精確也表示準確,這是任何好論文的基本要件。不準確就導致謬論、資訊不實、誤差、謊言,還有哪件事比起被指出事實有誤,更有損論文和作者的聲譽呢?而且不準確的用字還會誤導讀者、讓人困惑。舉個例子:如果一群詩人聚集的場合被稱為「集會(assembly)」,隱含的意思就是會有正式的決策,若稱為「會議(conference)」則表示歡迎大家討論。這兩個詞不見得可以互相替換,是什么就說什么相當重要。


學術論文翻譯要點第四條:抽離


抽離這個詞意指作者讓自己與所翻譯的文字保持距離。等等!這聽起來不就是不精確了嗎!作者怎么可以簡要地主張一段出處或結論是站得住腳的,然后又自打嘴巴?聽起來很怪沒錯,但看似壁壘分明的作法其實非常相輔相成。作者可以、也應該在論文里堅定且謹慎地闡述論點,但畢竟實驗結果、專家、過往紀錄往往都可能產生相反的結果,完全取決于不同的詮釋和情境,因此作者需要些防護措施。


學者創作論文是為了接受學術圈同儕的檢視,引發討論,因此就算某些領域的某個主題最終真的可以達到共識,作者也不需要自己下最后結論。翻譯學術論文的目的其實是為知識做出貢獻,因此作者可基于現有最好的證據主張某個真理,同時開放其他人針對同一主題做研究。自我抽離才能廣納更多的觀察,鼓勵后續研究。學術同儕也不會因為抽離而彼此疏遠,反而往往會一起參與討論。


這樣的溝通對話可以透過翻譯的文字來傳達。例如作者在專業上想表達謙遜時,可以說:「或許…」、「這樣的結果意味著…」、「極有可能的是…」,相較這樣的語調與較強硬的宣稱「這證明了…」、「結果顯示…」、「幾乎可以肯定的是…」,在論文里使用較低姿態的語氣絲毫不減損學者的身分地位,結果正好相反。藉由抽離自己,學者展現出對研究和方法論的信心,結論也就不言自明了。



 
 
 
 
 
打印本頁||關閉本頁  
 
 
 
新聞中心
 
最新案例更多
99精品国产在热2019国产